一条高铁线,更新一座城。
承载着600余万聊城人民的期盼,济郑高铁12月8日开通。此外雄商高铁预计2026年通车,规划中的聊邯长高铁将接入,聊城这座鲁西的门户,将成“三轨交汇”的高铁枢纽城市。27分钟到济南、60分钟到郑州、90分钟到北京和青岛,聊城迎来发展新机遇。不断和聊城签约大项目的企业负责人选择与聊城合作,就是看准了聊城的一大优势:便利的区位优势。
借力高铁,牵手万亿GDP城市
聊城是现今大运河与黄河交汇的唯一城市。“漕挽之咽喉,天都之肘腋。”明清时期,聊城是运河沿岸最重要的地区之一,水到之处繁华渐起,数百年繁盛不衰,运河交通之势让聊城成为了客商往来的集聚地,商贸繁荣盛极一时。
1920年,聊城建成了境内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公路——临清至德州公路;1966年,聊城境内第一条沥青公路——国道330线,聊城至茌平刘集建成通车;1996年,聊城市正式提出了“借路兴聊”的重大战略,深谙“兴也交通,衰也交通,衰而复兴还要靠交通”的发展道理,走上了快车道。
1996年,京九铁路开通,结束了聊城境内没有铁路交通的历史,加速了聊城对外开放的步伐,也是聊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点。京九铁路经过聊城时,人民日报头版报道《天下不敢小聊城》,因大运河漕运衰落而困顿的聊城,抢抓京九铁路通车的机遇,乘势而上,交通短板逐渐补齐。
济郑高铁通车在即,聊城境内三座高铁站正式亮相,聊城将正式迈入高铁时代,这无疑将是能够载入聊城史册的要事,济南、郑州两个万亿GDP城市的“牵手”无疑将给这座江北水城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。
济郑高铁是连接河南、山东两省省会城市,是沟通东部沿海地区与中原、西部城市群重要纽带,是助力鲁西崛起、中原振兴、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、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强力支撑,是我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。可以说,聊城交通运输实现高质量发展,就能有力支撑山东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,提升山东交通南北连接京津冀、长三角,东西贯通黄河流域和东北亚经济圈的枢纽地位,提升山东交通在全国交通总体格局中的战略位势。
聊城市铁路机场规划建设中心主任崔庆芳介绍,济郑高铁全长405公里,先期实施郑州东至濮阳东,全长195公里,已于去年 6月20日建成通车,本期实施济南西至濮阳东,全长210公里,2020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,山东段全长168公里,聊城段全长115.3公里。聊城境内新建茌平南站、聊城西站、莘县站三个高铁站。聊城西站站房规模50000平米、茌平南站、莘县站站房规模均为10000平米。
然而,对于聊城来说,济郑高铁的开通只是一个开始。雄商高铁预计2026年建成通车,正在规划的聊邯长高铁向西联通中原、关中等城市群,建成后将成为沟通东、中、西部三大经济板块的“黄金走廊”,聊城作为中西部资源进入山东、山东产品和服务业占领中西部市场的“桥头堡”地位将更加凸显,将成为“三条轨道”交汇的中国重要高铁枢纽城市。届时,以聊城为轴点,将形成27分钟到济南、60分钟到郑州、90分钟到北京或青岛的交通新格局。
东融省会经济圈及胶东经济圈、西接中原经济区、北依京津冀、南连长三角、直通粤港澳大湾区,未来的聊城,“高速成网、高铁叠加、飞机起降”的区域性综合立体大交通体系愈发明显,鲁西国际陆港联通冀鲁豫,打通陆地“出海口”,打造出一片对外开放新高地。
激发新活力,破解“虹吸效应”
俗语有言:“要想富,先修路。”乘借风驰电掣的高铁东风,聊城与所谓的各个“远方”之间,不仅仅是时空距离在缩短,更重要的是,经济、文化、信息等多方面的资源得以更加自由和快速地流动,沿线经济的发展脚步不断加快,对于提振地方经济,增强区域间联系具有重要意义。
现如今,聊城制造业强市全面起势,集中打造了20个产业集群,新增省“十强”产业“雁阵形”集群3个、特色产业集群2个,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8家、单项冠军2家,2023年实现三家公司敲锣上市,2022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20家、单项冠军23家……
然而,交通设施的改善在带来各类利好的同时,人才等资源加速外流的“虹吸效应”也让不少人心生担忧。若要破局“虹吸效应”,迈入高铁时代的聊城必须努力从一座“城市”变成一座“强市”,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,实现“打铁还需自身硬”,才能在这场高铁竞争中不滞于后。
借势发展、乘势而上,地方政府、企业满怀发展信心,聊城已经做好准备。“城西望·向未来”,作为济郑、雄商、聊邯长米字交汇点上的一颗“明珠”,一座正在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新区寄托着全市人民的期望。聊城高铁新区位于聊城市主城区西部,面积27平方公里,规划人口25万人。东昌府区高铁新城建设服务中心党组书记、主任董怀宽表示,围绕把高铁新区打造成为城市新地标、开放新窗口,精心设计、优化布局,集聚整合优势资源,促进高铁新区建设全面提升。未来之城,令人期许,高铁新区承载着聊城人民的梦想,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,为聊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东昌府区是聊城主城区、市委市政府驻地区。面对高铁开通,东昌府区委副书记、区长江绍华表示,将聚焦创新、活力、生态、品质四大目标,实施科技创新、动能转换、乡村振兴、改革开放、城市提升、文化引领、风险防范“七大攻坚突破”,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实际成效开创东昌府美好未来。
聊城大学商学院党委副书记、院长杨宏力关注到高铁经济带来的双刃剑作用。他说,在目前已经开通高铁的城市中,既能找到许多高铁发挥增长效应和结构效应助推地方高速发展的“高铁红利”经验,也能找到高铁城市因“虹吸效应”被周边大城市加速抽离要素的教训。
杨宏力说,聊城要围绕高铁经济展开相应研究,放大高铁经济效应,抑制其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,在区域融合发展路径、相关制度安排、人才储备、产业规划、路网衔接、项目配套等方面做好准备,将高铁经济嵌入城市发展大局中,加强高铁经济的顶层设计,加快高铁经济与地方发展规划的统筹,加紧谋划,打造高铁开通可能带来的新增长点。
正如聊城箭牌卫浴总经理宁冰冰所言,高铁开通后,客户考察更方便。“以前带客户去工厂考察,需要先从聊城开车到济南,再从济南去佛山。高铁建成后,至少可以节约半天时间,外地的项目可以经常来考察,我们也可以经常去外地的项目转一转。”
接轨高铁,聊城好品奔向全国
交通历来是农业农村发展、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和有力支撑。拥有悠久历史农耕文明的聊城,自古享有“田则一州之膏腴,桑则天下之甲弟”的美誉。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、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重大战略的交织叠加,高铁时代的到来,让传统农业大市聊城已吹响全面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“进军号”,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。
2023聊城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暨双招双引大会上,启动了农业重点项目签约,线上线下共签约48个项目,计划投资总额134.45亿元。在北京新发地集团董事长张玉玺看来,之所以选择与聊城合作,就是看准了聊城的三大优势:丰富的农业资源、优质的营商环境、便利的区位优势。
聊城市平畴沃野、土壤肥沃,作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,聊城市在抓好粮食安全的同时,持续抓好绿色菜、特色果、精品肉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,保障老百姓的多元需求。全市14%的生产总值来自农业,粮食产量占山东省的1/10,蔬菜产量居全省前列,每天销往北京、上海、粤港澳大湾区的可追溯高品质蔬菜超过200万斤,区域品牌“聊·胜一筹!”享誉全国,凤祥股份、东阿阿胶、乖宝宠物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国门、走向世界。“聊城新三宝”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。高铁开通后,势必将扩大聊城好品市场流通范围,让更多聊城好品借力高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。
郑济高铁在聊城市莘县过境设站,莘县抢抓机遇,全面拉开了“一河两岸双城”的县城总体框架,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生态园林城市正蓄势崛起。被誉为“中国蔬菜第一县”的莘县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莘县农业结构调整起步早、规模大,产业特色鲜明。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发展,形成了绿色无公害蔬菜和优质粮食、优质小肉食鸡、优质生猪、精品食用菌五大产业。目前,全县瓜菜复种面积达到100多万亩,年产量突破520万吨,拥有日光温室30万座、大中小拱棚20万亩、露地蔬菜10万亩,食用菌播种面积达到650万平方米,瓜菜菌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首位。莘县成为全国人民的“菜篮子”。
位于莘县的森盛(山东)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屠宰加工销售、分割销售、调理销售等业务的公司,总公司位于郑州,在2023聊城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暨双招双引大会上,该公司被授予聊城市双招双引明星企业。公司相关负责人鹿中政告诉记者,济郑高铁开通,便于公司与全国客户的往来交流沟通,客商来公司参观更畅通,大大降低了时间成本,提升了企业与客户的粘合性,拓宽了产品的销售渠道。
“另一方面来讲,高铁的开通,有助于提高农产品原产地知名度、关注度,这也意味着品牌的提升,肯定能为聊城农产品的销售提供广阔的空间。”莘县农业农村局市场与信息化科科长马协乐说,聊城农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
高铁动脉,输送人才“血液”
自古以来,聊城就是人才辈出、人才荟萃之地,仓颉造字、伊尹耕莘等,都在聊城留下传说和遗迹;步入近代,国学泰斗季羡林、国画大师李苦禅、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杰出人物,都诞生在这里;如今,随着济郑高铁的建成通车,雄商高铁、聊城机场的加快推进,聊城区域交通枢纽地位愈加凸显,这无疑会让全球的人才流通更加自由顺畅。
聊城大力实施“人才兴聊”战略,连续多年举办“院士专家聊城行”、名校人才直通车等活动,出台“人才新政35条”,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,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提供项目扶持、融资支持、生活补贴、住房保障等优惠政策,支持人才创新创业。
近年来,先后有570位院士、高层次专家来聊指导交流、洽谈对接,累计合作项目超过300个,解决技术难题近千项。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、行业精英,选择聊城、齐聚聊城,绘就起聊城与人才双向奔赴的画卷。
在刚刚举办的2023聊城市人才发展论坛暨聊城市人才联合会成立大会上,聊城市委副书记、市长张百顺指出,当前,聊城正紧抓重大国家战略叠加机遇,大力实施“人才兴聊”战略,求才若渴、唯才是举、惜才如金。希望专家关注聊城、支持聊城,为聊城发展把脉问诊、传经送宝。聊城将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人才工作格局,营造更加健康优质的人才发展生态,打造更加贴心暖心的人才服务环境,助力广大专家人才在聊城创业兴业、扬帆远航,携手共谱创新发展的新篇章。
聊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,聊城也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。高铁开通后,人才流动会更加自由顺畅,人才交流会更加频繁密集,人才资源会不断涌入,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。聊城通过打造联合会平台,发挥高层次人才凝聚各方的优势,吸引国内外一流的人才,大力引荐聊城市产业转型升级、企业创新发展和社会事业领域急需紧缺的各类人才,势必会为聊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,增添新引擎、催生新动能、注入新活力。更多的专家人才,也将在聊城播撒下合作的种子,共同收获丰硕果实,与聊城携手同进,共享发展机遇,共赢美好未来。
通车在即,通过“文旅大餐”抢人
因为这条高铁,聊城的地方文旅融合将驶入快车道。
早在今年十月份,聊城市文旅集团推出“文旅大餐”接轨高铁时代,打造新时代优质旅游市场环境做好积极准备。
11月26日,2023聊城(郑州)城市文旅推介会在河南郑州成功举行。此次推介会举行于郑济高铁即将通车之时,旨在同郑州市的文化和旅游领域开展多层次、全方位合作,实现旅游资源的互动共享,携手书写两地文旅新篇章,共同开创文旅新格局。
从三皇五帝到东昌古城再到江北水城、现代聊城,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,聊城的历史脉络始终与黄河相契合,在黄河的滋养哺育中成长传承,在黄河的迁徙改道中融合重构。
黄河与运河在聊城交互融合,为聊城留下了宝贵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,借势黄河和运河文化的空间交集和交互融合,聊城构建起具有突出文化优势的地域文化体系。东昌湖、光岳楼、山陕会馆、景阳冈、狮子楼、宛园、柴府等人文历史景观汇聚成一串亮丽夺目的明珠。
近年来,聊城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,提出“文旅兴市”目标任务,擦亮“两河之约”文旅品牌,培育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。济郑高铁的开通运营,将大大缩短聊城同京津冀及中原地区各大城市的时空距离,深度改变聊城市的旅游市场格局。11月份以来,“两河之约·乘着高铁游聊城”文旅推介会,已相继走进济南、郑州,这既是一场实现优势互补、开创文旅产业共同发展新征程的盛会,也是一场文旅融合、交流互鉴之旅。聊城与各方在文化旅游交流互鉴、旅游市场共建共享、产业合作走实走深等方面开展深层次、多角度、宽领域协作,持续擦亮“两河之约”文旅品牌。
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、局长周江涛表示:“济郑高铁‘长龙’雏形已具,聊城即将迈入高铁时代,开启‘高铁+旅游’新模式,让‘乘着高铁游聊城’成为热度潮流,实现开拓市场、互惠互利、共谋发展、合作共赢的新局面。”
济郑高铁已经迎来激动人心的倒计时,放眼未来,聊城将以风驰电掣的速度,锚定打造山东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西部“战略支点”及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“两河明珠”城市两个目标,奔向更加美好敞亮的未来。
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